愿你一路披荊斬棘,歸來時仍是少年
近來,《少年的你》刷爆朋友圈,剛剛看完,感觸頗深。影片開始,熟悉的高三,仿佛在昨日,桌子上那一摞摞書本像極了我們的高三。我們幾乎都直接或間接目睹過校園霸凌,我曾經目睹過同年級一同學沖出窗口,縱身一躍,事隔多年,依稀會記起,他成績很好,本可有個更好未來的他卻悄然而逝... 可是只是單純的升學壓力怎么可能讓一個生命去選擇死亡,背后必然有著種種原因導致這樣的結局。 真相的背后總是痛苦的,胡小蝶的死并沒有警醒她們(霸凌者),被霸凌者對于她們而言不是同學/朋友,更像是玩物,就像影片中所說的:她們是獵人,在玩弄她們的獵物罷了。 都說胡小蝶是懦弱的,為何被逼到自殺,也不愿打回去,不找老師、父母,不可否認她是善良的,或許她也是勇敢的,敢于結束自己的生命,這是她的選擇,也是她最后對于這個世界無聲的反抗。胡小蝶說:“她們都在欺負我,為何你們不做點什么?” 她的話充滿了不理解,試問如果被霸凌的是你,你會怎么做?會像她一樣,還是舉起拳頭捍衛自己的尊嚴,打回去?可你有沒有想過,這樣真的有用的么?也許你會遭到更厲害的毆打、報復,也許你會失手把同學推向尖銳物,也許就像陳念一樣,把魏萊推下樓梯,致其死亡,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后果。 這樣看來,暴力并不能解決問題,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問題。 校園霸凌,大多數人作為旁觀者,在學校時就被老師教育,遇到事不要多管閑事,或許這是多年來的愚昧、麻木的積病所致,就像魯迅先生時期的人們就算體格再強壯,也只能做個毫無意義的看客,魯迅先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,毅然決然棄醫從文,喚醒民眾的覺悟。 校園暴力,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是沉默、也不是以暴制暴,而是教會他們能表達自己的情緒,有自保的能力、方法,也能夠不做旁觀者,多幫助被霸凌者,不推波助瀾,不冷眼相看。 校園霸凌,確實是一個難解決的問題,從老師的不重視,學校迫于壓力,到家長的錢權發力,警察的取證難,無不在訴說著那一幕幕現實... 這些讓陳念不再相信警察,不再相信能幫她走出困境,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成為了她的噩夢,讓她飽受言語暴力、排斥,其實這種方式對其內心造成了更大的打擊,體育課打排球全然當她不存在,有時候無聲更傷人。 當小北出現,她義無反顧的抓住了這根救命稻草,這證明了一句話:無論大人還是小孩,欺軟怕硬都是人性的弱點。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,校園霸凌的本質是什么? 胡小蝶自殺前發泄似的咬爛吸管,陳念也發現了胡小蝶的異常,卻并沒有說什么,胡小蝶死后,她父母才跑到學校大吵大鬧,訛了一筆錢,從她們之間的對話側面可以看出胡小蝶父母很少關心她、缺乏溝通。 那為什么陳念是胡小蝶之后的被霸凌者呢,難道只是因為她為胡小碟蓋上了衣服么?我覺得并不止這些,如果陳念不這么內向,人緣好些會被霸凌么,當她母親騙人消息被發現,所有人都在嘲笑她,沒有人幫她,沒有朋友是多可怕的一件事,如果有人站出來幫她,她未必會這樣飽受欺凌。 如果她父母在身邊,有人關心她的學習生活會被霸凌么,原生家庭我們并不能選擇,她并沒有錯,錯的是魏萊這個霸凌者。 那么又是什么讓魏萊走上了霸凌者的道路呢?從警察去找她父母可以發現一些端倪,對魏萊的教育,魏萊母親咄咄逼人的態度,擺明了自己家孩子沒錯,都是別人的錯,對方學生心理素質差,學校的責任,以及后來魏萊處理問題的方式可以看出來還是錢最重要,還有魏萊父親的家庭冷暴力,這些原生家庭的錯誤教育方式,讓魏萊成為了一個成績優異,人品卻極差的霸凌者。 還記得《何以為家》中的贊恩么?他狀告自己的父母,他說:“因為他們生了我?!边@是經歷了什么才讓他說出這樣的話,縱觀他的童年,漸漸明白,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么的大,他用自己的經歷控訴著成人世界,還記得有這么一句話:“如果養兒是為了防老,就不要說母愛有多偉大?!?魏萊死了,看著很解氣,可這種失控的報復,面臨著北大夢的破滅、心靈上的折磨,陳念終究是善良的,選擇說出真相承擔了她的責任,回到開篇,陳念在教書,現實中一個蹲過監獄的人又怎可能去教書育人,如果教書是她的夢,那這毀了她,其實高考也只是相對的公平罷了,階級、地域、拼爹、拼資源、拼人脈,又何來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說... 還記得一句話這么說:“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,就是在發現了生活的真相之后,依然熱愛它?!?影片中說即使活在陰溝里,我們也要仰望星空,路上總會有陰影,但抬頭總會有陽光。我也希望你們能一路披荊斬棘,歸來時仍是少年。
我叫趙甲弟奶奶霸氣護孫子是第幾集
我叫趙甲弟奶奶霸氣護孫子是第6集?!段医汹w甲第》這部劇改編自烽火戲諸侯原著小說《老子是癩蛤蟆》,講述了在時代變遷中,三代人的成長和選擇,以及青春少年披荊斬棘守護家庭與愛情的故事。在秉承“人要有所執,方能有所成...